➡️前言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批評 HEMA 或角色扮演(如 LARP),相反地,我自己從這些領域中學到很多。不論是裝備的選用、兵器應用的思考,甚至訓練架構設計,都豐富了我的教學與實戰經驗,也幫助我在未來的武術發展規劃上更加完善。
我與好友 @蔡嘉駿(一位非常出色的 HEMA 教練,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推薦找他學習)的交流中,也獲得不少啟發,甚至讓我更清楚看到自身技術上的不足與改進方向。
不過,我特別注意到某一類型的初學者——尤其是同時參與 HEMA 和沉浸式角色扮演活動的人——經常會展現出一種特殊的學習心態。他們可能接觸武術的時間不長,但在社群討論或公開表現中,卻常流露出一種自信甚至優越感。這篇文章就是我根據長期觀察、加上國外教練的反思文章整理出來的個人看法,提供給大家一起思考。
1️⃣初學者的氣場:從熱情到自我膨脹的邊界
我早好幾年前就注意到,某些剛接觸 HEMA 的朋友(同時也熱衷於中世紀角色扮演)在討論武術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我懂得比你多」的語氣。
你可能會在一些社群互動中看到這樣的畫面:
- 一位學員貼出某段手抄本的圖解與翻譯,接著對其他練習者說:「原文其實是這樣,所以應該這樣做。」語氣看似中性,但潛台詞往往是「我研究過,你沒那麼懂」。
- 又或者是一位才練了幾個月的新手,還沒打穩自己的基本動作,就開始評論別人的對打技巧,甚至教導其他剛入門的新手他自己想像出來的方式。
起初我以為這是典型的「達克效應」——知識不足者對自身認知過度自信。但越觀察,我越覺得這並非單純的心理現象,而是 HEMA 結構與角色扮演文化交織下所產生的結果。
2️⃣角色導向 HEMA 學員的心態形成機制
1. 理論吸收快速,但實踐延遲
這類學員往往是從閱讀歷史資料、研究裝備、構思角色背景開始接觸武術。他們熟記技術名稱、動作流程與手抄本內容,但在實際操作上卻可能連架式都站不穩,或無法穩定打出有效動作。這種「我知道這一招的歷史,所以我懂它」的誤解,在這群學員中相當常見。
角色扮演活動中的對打遊戲則更重視安全與娛樂,許多高風險技術會被刻意省略。這樣的設計確實營造了友善的環境,也便於初學者參與;但實際上卻大幅降低了對技巧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有經驗的武術者(包括 HEMA 練習者)在這樣的活動中,為了顧及整體氛圍與新手體驗,常常會刻意降低強度,甚至用誇張或不合實戰的方式「讓新手贏」。(對~就是我~我最喜歡當蓋倫做旋風斬🤣)
我曾聽過一句話很有代表性:「如果不讓新手贏,那誰還想來玩?」這句話我也非常認同,遊戲就是要大家都開心。但是也容易讓新手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具備與資深者一戰的實力,進而做出錯誤評估,成為心態膨脹的第一步。
2. 社群鼓勵與讚美機制強化錯覺
這類人在參與角色扮演或對打活動時,很容易快速在社群中獲得大量正面回饋。無論是在 HEMA 練習中的一場小勝,還是在 LARP 劇情中的「成功戰鬥」場景,這些都可能成為他們建立「我真的很強」這種自我印象的基礎。
尤其在 LARP 社群中,為了營造歡樂氛圍,大多數人傾向避免爭執與技術批評。畢竟大家來是為了玩,不是為了論武論道。因此,即便新手說錯或動作有問題,也常常得到的是鼓勵與包容,而非如武術訓練中那樣直接修正或打臉。
久而久之,這樣的社群機制會讓新手誤以為「我的想法是被大家認同的」,強化對自身實力的錯誤認知,甚至開始反過來指導別人。
3. 專家成為人設,難以修正
當一個人在社群中建立起「HEMA 專家」或「歷史研究者」的形象後,就很難接受來自其他系統、教練或實戰者的修正。這不只是面子問題,更關乎他所建立的「角色一致性」能否維持。
因此,我們常會看到一些人即使動作與邏輯明顯不穩,也仍堅持自己的詮釋方式,並轉向強調資料來源或歷史裝備的細節,來鞏固話語權與專業感,反而忽略了身體技術的本質。
其實這種情況並非 HEMA 獨有,在其他武術系統中也常見。尤其當一個人取得段位或頭銜後,常會認為自己已經有資格教學,卻對來自其他體系的技術與觀點缺乏接納與理解,進而排斥跨系統的交流與修正。
3️⃣參考資料
這篇文章的觀點與我觀察到的現象非常吻合,所以這些心態問題並不是某個人個案,很可能整體文化與學習結構的結果:
🔶PS.我用文章中一樣的格言作結尾
“There are but few good Sword Men to be found,
and many get the name of Artists who are really but Ignorants;
For a Man hath been but a few months or six weeks
at a Fencing School, presently he is said to understand this Art…”
—— Sir William Hope, 1687
「真正的好劍手寥寥無幾,而許多人被稱為劍術家,實則無知;
一個人在劍術學校待了幾週,甚至不過一兩個月,
就自認為掌握了這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