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社群中,尤其是「鍵盤武術高手」之間,常常可以聽到一些斬釘截鐵的言論: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所有技巧都毫無意義。」
「槍法不就只是攔、拿、扎、劈?其他的都是花招,練那些有什麼用?」
「我有一式美式居合,閣下該如何應對?」
這類話語看似理直氣壯,好像他們已經清楚真理一樣,實則透露出深層的無知與自卑。他們否定資深武者多年苦練的技巧,不是因為真正理解了武術的本質,而是透過貶低他人,試圖縮短與高手之間的距離,讓自己不至於顯得過於無能,並藉此自我安慰,自以為見多識廣 🙄。
禪宗典籍《指月錄》中有一段廣為流傳的話: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這三個層次,道出禪修者心境的轉變,也正好對應學武之路的三重境界。
當一個人在實戰中施展出一記「隔擋加直拳」,不同層次的觀者對其理解大相逕庭:
學者或外行人會說:「這不就是擋一下再打一拳而已嗎?」
老師傅卻也會說:「這就是隔擋加直拳而已。」
看似相同的話語,卻來自完全不同的世界 🌍。
外行人只見動作的表面:擋了一下,然後出拳。
但在老師傅眼中,看到的是:出招的時機、閃避的角度、攻防的距離、身體結構的協調、動力鏈的啟動與釋放……一切經過內化,回歸簡單,才能心無罣礙地說出:「這就是隔擋加直拳而已。」🧘♂️
- 見山是山:初學者只看到表面的動作,甚至能用網路上查來的理論滔滔不絕 。
- 見山不是山:隨著實際訓練與經驗累積,逐漸洞察其中的技術核心、時機節奏與動力鏈的運作。
- 見山還是山:當一切內化貫通,萬法歸一,才能有『不過如此』的厚度。
沒有親身經歷長年訓練與研究的人,是無法理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第三境界的那種深層喜悅: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種快樂,來自於經歷深耕專業領域後的驀然明白——原來答案竟這麼簡單,也這麼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