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西方的騎士精神,還是東方的武士道與俠義思想,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共同點:
擁有武力的人,應該同時擁有美德與責任。
- 【騎士十誡】:尊重弱者,並給予保護
- 【武士道】:刀為守護正義與弱小
- 【俠之大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捨己為人
這些話不是口號,而是對「習武之人」最基本的期許。
為何我開始學武術?是為了「擁有最後的手段」
我一開始接觸武術,並不是為了舞台表演、也不是為了榮譽比賽。
而是單純地希望當危險發生時,我還能有最後的選擇權——不論是保護自己,或是對抗敵人。
但隨著訓練時間增加,我也逐漸體會到,武者不只是強壯的身體,更該有強大的內心。
就像古代將軍所說的:「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就是要求武者能在極端壓力下保持冷靜,做出行動判斷。
鄭達志教練事件:武德的真實展現
還記得2022年發生在美國加州的「滅獨天使教堂槍擊案」嗎?
在這起事件中,一位七星螳螂拳教練——鄭達志先生,是第一個衝向歹徒的人。他身中三槍,讓槍手的武器卡彈,才使得其他人有機會上前壓制歹徒,避免了更多的傷亡。
警方後來公開表示:如果不是鄭達志先生的義行,現場可能會有更多死傷。
這就是「武德」的實踐。而我無法理解,當時網路上竟有人冷嘲熱諷地說:
「他太自以為是了,才會死。」
「不自量力,笑死人。」
看到這些言論,我真的一時語塞。
我不相信鄭達志先生不知道這麼做的風險,
但他還是做了——可能是為了身旁的親友,也可能是因為武術所給予的勇氣。
習武之人,該有怎樣的信念?
儘管我與鄭教練所學系統不同,甚至在事件之前都不認識這位老師,但在我心中——他就是現代真正的武者典範。
是的,選擇逃命與自保沒有錯,
但如果一個練武的人,完全沒有保護他人的勇氣,那與我心中所相信的「武道精神」,恐怕就相去甚遠了。
國外武術圈與傳統美德的延續
我還必須說一句實話:
我觀察到很多國外學中國武術的朋友,在行為與態度上,反而比華人社群中更常見到繼承「武德」的人。
他們尊師重道、助人為樂,並以所學作為一種責任與榮譽。這或許值得我們深思與反省。
結語:武術不是只有技巧,更是修為
學武者除了練招式、練力量,更應練心。
不只是能打贏誰,更是在關鍵時刻,能成為誰的依靠。
對我而言,這就是學武真正的意義。
雖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念與期許,但我相信,這樣的信念值得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