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少軒|晴武學武術文化推廣館 創辦人)
🧭 前言:先說清楚,不是徒手『奪刀』是 徒手『對刀』我相信真正練過武的人應該懂這兩者的差別
問奪刀術的可以看看下面文章連結:
當然文中有我認同也有一些不認同的地方,很正常。每個教練都會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以及不同的眼界。我之前的文章有提到這點歡迎閱讀。
修技亦修心,心要能容
1️⃣徒手對刀有意義嗎?從中捷事件談武術中的「不平等戰鬥訓練」
在中捷傷人事件熱度逐漸退去後,或許我們終於可以冷靜、理性地來談一個總被誤解卻極為重要的議題——徒手對刀。
許多人一聽到「徒手對抗持刀攻擊」,就會直覺反應:「這根本不可能吧!不是找死嗎?」但這種情緒性的批評,往往忽略了學習武術的核心目標——提高生存機率。
2️⃣徒手對刀是降維打擊,沒錯。但這不是重點。
我們必須先認清現實:徒手對刀是一種絕對不平等的戰鬥情境。即使你功夫再高、反應再快,只要對方有利器,你受傷的風險仍然非常高。因此,只要有可能,我們都應該優先選擇使用身邊任何可以當作武器或防具的工具來應對這類威脅。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麼危險,我們為什麼還要學徒手對刀?
3️⃣武術訓練的本質: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生存
學習徒手對抗刀械,並不是因為它「很帥」、「很實用」或「可以打贏刀手」,而是因為它是一種最極端情境下的準備。就像一名機長必須接受緊急迫降訓練,並不是因為每天都會迫降,而是為了在萬一的情況下,仍保有存活與拯救他人的機會。
同理,徒手對刀就是武術界的意外險。我們當然不希望用到,但正因為它有機會發生,所以才更該準備。
4️⃣為什麼武術家需要學習不對等的戰鬥技巧?
現實世界與擂台比武不同,不會永遠是「公平對打」。真正危險的情況,往往是不對稱、突發且充滿變數的。
一位武術家如果只會在對等的環境下運用技巧,就像一位只會開晴天班機的駕駛,一旦遇到極端狀況就束手無策。而學習徒手對刀,正是武術中針對極端情境進行的「防禦預備訓練」,不為表演、不為打贏,只為「多一線生機」。
☑️徒手對刀不是炫技,是用時間和汗水換取活下來的可能
訓練徒手對刀不是為了展現什麼英雄氣概,而是為了讓身體與本能對危險有基本反應能力。你可以把它當作一種意外險,不保證會用到,但萬一需要,至少不是完全無能為力。
沒有人想用到意外險,卻都需要意外險。同樣地,我們不希望用到徒手對刀的技巧,但我們不能沒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