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身術一直是武術圈裡很容易吵起來的話題之一。有些人覺得練這個有用,有些人覺得沒什麼屁用。
但在開口之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先問清楚:「你講的防身術,是哪一種?」
因為對「防身術」的定義,大家根本往往南轅北轍,然後開始互嗆、互相攻擊,最後變成一場語言上的街頭鬥毆😅。
🔍 常見的三種防身術定義(不先搞清楚,討論根本沒意義)
- 廣義防身術:只要跟保護自己安全有關的技巧與觀念,都算。什麼防搶、防偷、防下藥、甚至飲食安全、危機意識都包進去。
- 狹義防身術:身體被控制或遭受攻擊時,能反擊或掙脫的實用技術。像是打擊要害、甩開手、跑走之類的。
- 戰鬥型防身術:就是能夠跟對方對幹,而且還打得贏的那種。說真的,這類比較像格鬥技或是軍警用途。
所以如果我們對「防身術」的想像不一樣,那討論起來就只會是牛頭不對馬嘴而已。
就我自己的立場:防身術不是用來打贏對手,應該是讓自己遠離危機,或是逃離危險境況。
🤑尤其現在一堆「女子防身術」、「兒童防身術」的課程,標榜能反制壯漢,甚至把對方控制、打趴——
我老實說,我對這種宣傳是非常不喜歡的。當然,有些課程已成為市場上的主流與商業標籤,我也不便直接批評,不然就會遭到他們鋪天蓋地的反噬(我曾經深刻感受過一次了)。😩
不是說不能學,其實很多內容是正式武術技巧與課程。而是這樣的行銷根本給人錯誤期待。真的出事的時候,反而害人。
註:我認為如果練到一定程度,足以輕鬆打倒一般人(沒練過的) 那也不能再稱作「女子防身術」了。她已經是一位不錯的武術習練者了,根本不需要練防身術。
✅ 我自己認為比較實際、有用的防身術應該長這樣:
察覺危險:最基本的女子防身術觀念
1️⃣現代人(我也常常這樣啦)常常走在路上戴著耳機、眼睛看手機,完全沒注意旁邊是不是有人在看你、跟你。
有時候最基本的「抬頭看一下」、「環顧四周」這種行為,就能避免掉很多麻煩。
還有啊,小時候爸媽會說:「人多又亂、魚龍混雜的地方不要去」。雖然聽起來很老派,但是真的很有道理。
你都知道某個地方很亂、很危險了,還硬要去,說難聽一點出事就真的只能說是自己選的。真要去最少也要做好預防措施與心理準備。
2️⃣ 練膽量、穩心態(比技巧還重要)
很多人以為防身就是練一堆動作,事實上最重要的是「反應」跟「冷靜」。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遇到突發危機時,最常出現的不是逃跑,而是「僵住(Freeze)」。
真的要面對衝突時,最大的敵人其實是你自己的大腦。
所以我在之前那篇《沒練過,能「速成」街鬥防身嗎?》就有提到——不要小看「不慌張」的力量。
這比學會幾招還有用多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3️⃣擺脫控制:實用掙脫技巧比制服對方更重要
請記住:防身術不是擒拿術,也不是在演警匪片。
擒拿術絕對是強者〔無論是身體優勢、或是擁有高超的武學技巧〕對於弱者去做的事。警察抓人還要三四個人上去壓,普通人靠幾個招式就想壓住對方?別鬧了。所以去上防身課程結果課程教了一堆擒拿術肯定有大問題 ❝完蛋,又要得罪很多人了,哎~❞🙄
正確方向應該是:學會如何掙脫控制,加上一兩個有效的打擊手法(例如眼、喉、襠),創造逃跑機會。
4️⃣善用隨身物品做為防身工具
不一定要學什麼武器術,有時候身邊就有可以用的東西:
防狼噴霧(記得先練習過,不然沒對準噴到自己真的很慘)🫣
雨傘、硬殼包、鑰匙圈
最近還看到有人教用手機當防身工具(感覺蠻有趣的,我之後也想玩看看)
只要你事先思考(懂得思考最重要)、練習過,這些東西其實還是不錯用的。
🧭 結語:比起打倒敵人,不如先學會平安回家
記得小時候我們常見的標語:「快快樂樂出門 平平安安回家」
防身術的意義,不是要你變成英雄,也不是要你上演反殺劇情。
真正的防身,是讓你能夠平安脫身,冷靜處理危機,好好回到你該回去的地方。
與其學一堆你用不出來的技巧,不如先練好觀察力、心理素質、還有掙脫逃離的能力。
如果你是女生、家長、老師,或者只是單純想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這些看似「基本」的事,其實就是最關鍵的「防身術」核心。